Cn-down > Company news > News content
2007-08-30 来源:扬州晚报 浏览量:1912
今日扬州网消息:1990年初秋的一天,高邮送桥镇的高邮湖畔,一位鬓角斑白的老人,背着一只老式黑皮包,默默注视着那片草肥水美的土地,久久不愿离去。这地方对于养鹅来说简直是得天独厚,养殖户经济效益却不好,主要原因就是鹅种很杂。能不能培育一个新鹅种,涵盖所有鹅种的优点,既要产蛋多,长得也要快,肉质还要好呢?他把这个新鹅叫做“扬州鹅”。
这个老人就是赵万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担任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省级学科学术带头人,先后主持承担江苏省科技厅下达的“八五”、“九五”、“十五”农业重点攻关课题。
从送桥回来,赵教授开始了扬州鹅的培育工作。他跑遍了全国,最后选用皖西白鹅、四川白鹅和太湖鹅进行杂交组合。2006年4月28日,“扬州鹅”顺利通过了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家禽专业委员会专家评审,成为建国以来国内育成的第一个鹅种。
“16年,我终于把这只鹅养大了。”年过七旬的赵万里感慨万千。
一只鹅花215万元买下
“花200多万元,能让扬州鹅落户扬州,还是让人欣慰的。”天歌公司董事长徐国来开心地说。
2006年4月,扬州鹅刚获得国家级水禽新品种证书,赵万里家的门铃都快被按哑了。远近的养殖大户、食品加工企业、羽绒加工企业等纷纷闻讯而来,沐阳的,常州的,山东的,甚至湖北的,目的只有一个——买断扬州鹅的知识产权。
“尽管当时外地公司出价比215万元要高出许多,但是我们最终还是选择了天歌,因为这是扬州本土企业,扬州鹅还是落在扬州好些,既名正言顺,也便于我们为扬州鹅下一步的保种育种和升级换代;加之综合考察天歌公司,也与这个科研项目的转化相匹配,因此扬州鹅就落户天歌了。”赵万里介绍说。
花215万元买下了“扬州鹅”,天歌公司到底得到什么?“扬州鹅”并不是商标,因此天歌公司并不能从品牌上对“扬州鹅”专享。“我们购买的是扬州鹅核心技术,涉及扬州鹅的保种育种和升级换代技术,”徐国来介绍说,“扬州鹅在饲养过程中,会发生退化,种苗纯度变杂,只有不断地保种育种,并进行升级换代,才能保证扬州鹅种苗纯度。天歌购买这项科技转让,也就垄断了这项技术,从而独享纯种扬州鹅的种苗供应。”
扬州鹅落户扬州后,和高邮鸭、邵伯鸡,共同组成扬州的国家级水禽体系,真正无愧于“中国水禽看江苏,江苏水禽在扬州”的美誉。
一只鹅不仅致富一方人
提及扬州鹅,高邮送桥人总是心存感激。“一只鹅帮助我们送桥一群农民走上了致富路。”高邮送桥镇镇长宋长龙感慨万千。这当然要从赵万里说起。
1997年,赵教授的“扬州鹅”历经5年终于选育而成。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育种基地,在高邮湖畔的送桥镇,赵教授遇到了杨正良。当时,有着祖传养鹅技术的杨正良一家,也只能维持家庭生计。他建议杨家大规模饲养。伴随着扬州鹅品种的成熟,扬州鹅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杨家的日子也一天天红火起来。在他们的养鹅基地,已经有2万只种鹅,年养商品鹅6万只,年孵小鹅60万只。
杨正良一家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并在周边农民中起到示范效应,高邮湖畔养鹅的农户越来越多。“据我们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扬州鹅已经带动送桥镇养鹅农户增收近8亿元,一只鹅真正富了一方人。”高邮市副市长张少华说。
扬州鹅不仅仅让送桥镇农民受益,高邮湖西、扬州地区……扬州鹅很快向外扩张,全国20多个省市都有了它的脚印。
一只鹅拉动一条产业链
“如果把这次科技转化简单地看成一个买卖就错了,扬州鹅的能量还没有被挖掘,不仅局限于育鹅、养鹅、卖鹅,再加工成鹅食品,扬州鹅可以拉动一条生产链。”徐国来满怀信心地说。
对此扬州大学副校长范健也持相同意见。追溯扬州鹅产业链的上游,从养殖到鹅饲料的研发,到牧草的种植及其品种的培育,再到养殖环境的保护,都蕴藏着丰富的市场机会;反向看扬州鹅产业链的下游,羽绒制造、服装、保暖器材等产业都可以纳入到同一条产业链中来。
抓住了“扬州鹅”,也就抓住了整条产业链的“七寸”,扬州鹅落户扬州,就为扬州留下了这条产业链的“根”。天歌公司成功拿下扬州鹅,就有可能拉长扬州的“鹅”产业链。(周正兵 张庆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