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down > Domestic news > News content
2007-08-13 来源:皖西日报 浏览量:2376
2006年底,舒城县规模工业企业77家,在全市五县三区中,企业总数跃升全市首位。同时,在2006年度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指标体系中,该县规模工业净增单项指标,位居全省第13位。近日,经省、市统计局批准,该县又有安徽伟业制衣等3家工业企业纳入全县规模工业范围。至此,该县规模工业企业已达80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5家,全县工业经济呈现勃勃生机。
近年来,舒城县紧紧围绕“工业富县”目标,抓住融入省会经济圈的机遇,按照“县域经济民营化、民营经济工业化、工业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品牌化”的民营经济发展思路,全力推进工业化核心战略,抓好工业招商、民营经济、园区建设等重点工作,使一大批工业企业向规模企业发展。实现了工业企业的数量增、产值增、规模增、税金增、品牌增的“五增”效益。
加速园区建设,为培育和发展工业企业搭建平台。该县把园区建设作为发展工业经济的主攻重点。县政府设立了园区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公用设备配套,以及产业集群中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培育。每年县政府从经营性土地出让收入县级纯收益中,按不少于10%的比例提取工业和旅游项目调节资金,用于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在县经济开发区投入63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以来,县经济开发区又投入3000万元,进行古城路、经三路、纬二路建设。杭埠工业园区投入295万元用于4公里道路建设。城关七星羽绒加工园区规划面积700亩,2006年共投资2300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园内已有40多家羽绒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10万吨,年产值3.5亿元。在县经济开发区,还成立了县中小企业创业园,由县内7家民营企业共同出资建设,规划面积300亩,作为中小企业“孵化器”,主要是为外来投资者、中小企业提供厂房和配套设施。筑巢引得凤凰来。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催生了一批批企业相继诞生。据2006年底统计,全县共有工业企业685家。
政府搞好服务,加大对企业融资支持,使中小企业不断壮大。去年以来,先后组织30多家企业参加市、县举办的“银企对接”活动,协议贷款金额8000多万元。同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还经常深入企业和金融机构,协调民营企业的融资工作。去年先后与省开行和省担保集团签订1.3亿元的贷款协议,为大海淀粉、华银茶油、琦绒羽服等企业注入了发展资金。在今年7月份举行的“银企对接”会上,安徽华银茶油有限公司与农发行签订了700万元的贷款协议。此外,积极发挥县内民营担保公司的职能,截至去年累计担保总额45810万元,其中2006年担保企业304户,金额20563万元。
实施“校企对接”,为企业提供科技动力。今年以来,县政府与安徽农业大学多次联系磋商,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书》,明确了合作内容和重点领域,实行“政府牵头、双向选择、统分结合、对口落实”的合作方式。今年6月,由安徽农业大学17名教授组成的专家组一行,赶赴舒城县大海淀粉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为这些企业提出的19项难题“会诊”,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开展“壮十强、垒大户”活动,鼓励企业实施名牌战略。该县以当年工业销售收入、入库税金、技改扩建投入三项指标为评价标准,测评出全县工业企业“十强”。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作为专项扶持资金,用于“十强”企业扩建技改投入的贷款贴息、创名牌奖励,以及对“十强”企业法人代表的奖励。同时对“十强”企业获得质量、环保认证之一的,每项奖励5000元,获省以上著名商标或者国家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的,分别奖励3万元和5万元。今年以来,以当年新认定国家或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县财政分别给予10万元、3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对工业企业新获得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县财政分别奖励企业20万元、4万元。
通过扶持发展,使该县工业经济显现强大的后劲。今年上半年,全县工业生产总体呈现“两高一快”形势,即规模工业生产保持高速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工业发展步伐加快。上半年规模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7310万元,同比增长47.8%;实现工业增加值42721万元,同比增长42%;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5个月保持在40%以上,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位居全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