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down > Domestic news > News content
2019-01-17 来源:网络综合 浏览量:2973
改革开放40年来,一代又一代新老“共青人”,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这片创业热土上,创造了抢占潮头、领跑行业的辉煌历史,扛起了青年创业、农垦发展的光辉旗帜,谱写了“兴起一片产业、建起一座新城、幸福一方百姓”的壮丽诗篇,孕育了“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崇尚科学、开拓奋进”的共青精神,实现了从垦殖场到开放开发区、再到共青城市的华丽蝶变。
聚集中高端:
兴起一片产业
翻开共青城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发展史,绕不开“鸭鸭”这一品牌。“中国的鸭鸭 世界的朋友”——这句广告词曾响彻大江南北,共青城羽绒服享誉全球。
作为传统产业、主导产业、民生产业,纺织服装产业是共青城的发家之本、立业之基。“以第一台自制分毛机、洗毛机、烘干机投用为标志,纺织服装企业由少变多、产业由小变大,先后被授予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产地。”直到上世纪90年代,该市纺织服装产业堪称“一枝独秀”。
今天的共青城,产业发展不再是“一枝独秀”,而是“多点开花”。
面对受市场冲击而陷入低谷的共青城纺织服装产业,该市按照构建“创意设计、标准化生产、机器换人、展示展演、电商销售”全产业链业态的思路,以打造全国“时尚之都、服装名城”为目标,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实现“老树发新枝”,出口服装产业园顺势不断壮大。与此同时,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引擎,大力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逐渐形成以鸭鸭集团和诚鑫实业为代表的纺织服装、以维信诺和亚华电子为代表的电子电器、以国家电投光伏发电和共晶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并且正在加快培育以中信重工特种机器人、金酷新材料、江中食疗为代表的高端智能智造产业和高端食疗产业。
2018年年初,共青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功晋级“国家队”,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带来了新机遇。该市依托国家级高新区这块“金字招牌”,强区强园打造现代化高新区、扶优扶强引导企业创新发展、外联外拓加速传统产业升级,实现产业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变”,同步实现了产业“多点开花”与“高质发展”。
据了解,共青城市出口服装产业园在短短两年拔地而起,吸引了众多纺织服装企业入驻抱团发展;骨干型和成长型企业快速集聚;高新技术企业从零起步,总数达21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33%。特别是,随着金酷科技、中信重工特种机器人、维信诺OLED、江中食疗、亚华电子等一大批项目的建成投产,随着新加坡健康城、通航小镇、基金小镇、音乐小镇、影视文化基地、油画艺术中心等一批高端服务业项目的落地建设,随着科创小镇、物联网创新应用工作站、航天军民融合应用技术联合实验室、清华启迪国信科技孵化器的签约建设,产业的科技创新力、市场竞争力、带动影响力将不断增强。
未来,共青城将进一步做强开放平台,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大力推进1平方公里科创园建设,加快高新制造产业园、电子科技园、科技孵化器建设,深入实施“两型三化”园区管理提标提档行动,全面提升高新区承载力;聚焦招大引强,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和国家级高新区的双品牌效应、实行“一对一”精准招商,谋划实施“新兴产业三年倍增计划”、大力推进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行动,深度对接“一带一路”,不断推动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
创建绿富美:
建起一座新城
这40年来,共青城的国土面积由21.1平方公里增加到31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规划面积达到100多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由1.5平方公里增至3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4300人增至22万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青年人……“这真的是鄱阳湖畔矗立起的一座‘无中生有’的城市!”共青城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用“无中生有”四个字来形容这座城市的成长与变迁。
1955年,98名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员,远赴这滩涂野岭垦荒创业,开启了共青城镇化建设的征程。1978年至1995年,是共青城镇化基本成型阶段。1985年的共青垦殖场面积为21.1平方公里,建成面积约1.5平方公里;1987年,“农村环抱着城镇、城镇辐射着农村”的城镇格局基本形成。上世纪90年代中下期,因经济逐渐下滑、企业发展不平衡,城镇化进程缓慢甚至一度停滞。2010年共青城市设市以后,理顺体制、健全机制,迎来了稳步发展的“春天”。
2014年5月,被列为省直管试点县,行使与设区市相同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2015年,被列为首批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2016年,成为赣江新区四大组团中的唯一建成区、建制区;2017年,南湖新城基金小镇入选首批省级特色小镇,同年,共青科教城五所院校也实现了全面办学……截至2018年末,共青城市域面积310平方公里,建成面积30多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5.22%。
随着共青科教城、职业教育大学园建设的不断深入,今后3到5年,共青城市将净增约10万青年师生,青年人口占比将达六成以上,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青春活力之城、绿色生态家园”,成为“青年人的舞台、创业者的天堂”。
增强获得感:
幸福一方百姓
40年来,共青城市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满,城市靓了、道路宽了、公园多了、绿化美了、天空蓝了、水质清了、教医好了、钱包鼓了。
数据显示,2017年,共青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7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39元,分别是1978年职工工资的65倍、30倍;住房条件不断改善,人均住房面积由1985年的12.1平方米增至2018年的近40平方米。
这40年,是共青城市群众生活质感快跃升的40年。
以住房为例,在城区、园区配套齐全、生活便利的地段建设保障性住房,将符合条件的外来就业人员和青年创业人员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形成了“高收入、低房价”的独特优势。低矮破旧的鸳鸯楼基本消失,全市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约70万平方米,棚户区居民搬进了漂亮的现代楼房,基本实现“住有所居”和“住有宜居”。
同时,共青城市持续美化居住环境,建成了甘露公园、青年公园等,城市生态廊道增至200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5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平方米。此外,近三年投入近7亿元新建、改建、迁建和扩建学校,新增校舍面积20多万平方米,在上半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督导考评中位列九江市第一,并以优秀通过“国检”;脱贫攻坚稳步推进,脱贫退出3778人,占建档立卡贫困户85.4%。
姓的钱包鼓了、住房改善了,而社会保障则更让百姓“后顾无忧”。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工伤、生育、失业保险等方面的参保人群覆盖了共青城的绝大多数职业群体,基本实现了全民参保。同时,医疗保障水平稳中有升,养老保障水平位居九江市前列,城乡生活保障水平位居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