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down > Domestic news > News content
2018-07-17 来源:江西网 浏览量:8273
3 月 9 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蒋仲平同志送别仪式在南昌市殡仪馆举行。
蒋仲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 2017 年 3 月 5 日 16 时 30 分在南昌逝世,享年 74 岁。
省领导鹿心社、刘奇、黄跃金送来花圈;姚增科、周萌、谢亦森、龚建华、冯桃莲、郑为文、胡幼桃,老同志黄智权、舒圣佑、朱治宏等参加送别仪式并送来花圈。
送来花圈的还有:李炳军、孙新阳、赵爱明、毛伟明、尹建业、殷美根、陈兴超、刘捷、赵力平、傅克诚,老同志许勤、吴平、钟起煌等。
发来唁电或送来花圈的国家部委和外省领导及老同志有:杨晓渡、强卫、吴新雄、刘德旺、叶小文、舒晓琴、马玉生、凌成兴、莫建成、邱小平、冯远、毛新宇、肖晓明、黄建盛、王文涛、曾庆红、康为民、覃志刚、万绍芬、舒惠国、程法光、顾林昉、陈焕友、蒋祝平、程安东、龚学平、张岳琦、王克英、张宝忠等。
烟波浩淼的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在它曲曲弯弯的湖滩岸边有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就是通过艰苦创业逐步发展起来的共青城。
共青城,一个响亮、充满朝气的名字,一块一代热血青年为之奋斗的热土,一面共青团中央、全国农垦战线高高飘扬的旗帜 ! 共青城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有志青年不畏困难、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的历史 ! 而这个领头人就是蒋仲平。
蒋仲平,1944 年 12 月出生,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孙巷村人。
1959.09-1966.09 江西省德安县南湖畜牧场通讯员、会计、林业队队长、九江外贸板鸭厂学徒
1966.09-1970.06 江西省共青垦殖场板鸭厂车间主任、团支部书记、副厂长
1970.06-1971.10 江西省共青垦殖场板鸭厂党支部书记、厂长
1971.10-1974.08 江西省共青垦殖场羽绒厂党支部书记、厂长
1974.08-1978.03 江西省共青垦殖场党委副书记、副场长
1978.03-1982.12 江西省德安县委委员,共青垦殖场党委副书记、场长,书记、场长
1982.12-1983.02 江西省德安县委常委,共青垦殖场党委书记、场长
1983.02-1984.06 江西省德安县委副书记、共青垦殖场党委书记、场长
1955 年,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后移居江西,当时,蒋仲平还在含山中学读书,放暑假期间回家看望年迈的奶奶和妹妹,奶奶紧紧地拉住他的手说:" 孩子,你快送妹妹去江西你母亲那里,不要管我了,村上的亲友们会照顾好我的,只要你们好好的,我就安心了。" 就这样,蒋仲平含泪告别了奶奶,提着包袱,领着年幼的妹妹踏上了江西这块红土地,在当时的德安县南湖畜牧场参加了工作。
一开始,他随继父赶着鸭群在鄱阳湖上飘荡,风里来雨里去,后来,他很快就担任了分场的文书工作,半年后,场里又派他回安徽学习炕坊技术,他到了无为县城西门投师学艺,一年后很快就掌握了炕坊技术,带着技术和两手空空的腰包,他又回到了南湖,期间蒋仲平下湖捕过鱼,干过出纳、会计,当过林业队苗圃技术员和林业队长,1964 年场里派他带队到九江外贸学习板鸭加工技术回来后就做起了头刀师傅。
1957 年上级指示共青社与德安农场合并,从九仙岭迁往金湖。领导找到当时共青社机耕队的负责人周承立说:看看你们还有什么要求,可以尽量提出来。周承立伤感地说:没有。只是希望在命名新场时,把 " 共青 " 二字加进去。于是德安共青垦殖场应运而生。
1967 年的 7 月,正是雨季,整个南湖都在洪泛淹没之中。700 多人一趟又一趟,辛辛苦苦把分家拆运过来的 3 万块砖瓦堆在工地上,准备建造板鸭厂厂房,谁知 " 屋漏偏逢连阴雨 ",一夜洪水将砖瓦全部吞没,许多人心彻底凉了。
有人要出走另谋生路,蒋仲平苦口婆心劝说大伙留下,他坚定地说只要板鸭厂能赶在 10 月杀鸭季节之前重建完成,就有活路 ! 他带领大家跳入水中,硬是将一块块砖、一片片瓦从水底捞上来。
9 月份板鸭厂盖起来了,10 月份准时开刀杀鸭。当年,他们加工了 11 万只腊味板鸭,出口香港 9 万只,盈利 9 万元。蒋仲平首先将欠发职工已经 3 个月的工资全部兑现,稳住了人心,全场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也让大伙看到了一线生存的希望。
板鸭厂成功了,但几万斤鸭毛白白浪费了,如果把鸭绒制成衣服,那利润就更高了。蒋仲平心里谋划着一个更大的战略决策,他向总场提出利用鸭毛生产鸭绒制品的建议。经总场同意,蒋仲平放下板鸭厂头刀师傅的工作,和下放干部端木家榕来到长沙羽绒厂考察学习。
当时建个象样的羽绒厂要上百万元的投资,这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有人犹豫动摇,有人怕羽绒厂不但办不起来反而殃及板鸭厂。蒋仲平鼓励大家说:" 干事业不可能没有困难,改变命运只有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干。" 筹建羽绒厂的担子在争论中自然落在他这位 " 主干派 " 肩上。
没有资金购买木料钢材,蒋仲平决定土法上马。他听说拓林水库有不少废旧钢材要处理,便立即带人赶到水库,花了不到 300 元买回一卡车废旧钢材。大年三十的夜晚,万家团圆的时刻,蒋仲平还带领他的伙伴们在建筑工地上干得热火朝天。
妻子周仙兰说他不仅把家忘了,把过年也忘了。就这样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战了 30 天,在黄土坡上竖起了 " 小炮楼 " ——一幢两层楼高的鸭绒加工车间,并立即开始进行分毛和水洗生产。他们又筹资 2000 元招收了 27 名女职工,每人自带缝纫机开始试制羽绒制品。共青的支柱产业——羽绒工业由此发端。
正当大家兴高采烈准备大干一场时,1973 年 4 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袭击了垦殖场,不仅刮倒了 7 幢仓库、1 幢车间、4 幢宿舍,还有 700 多件准备出口的鸭绒背心、30000 多件内销鸭绒背心,以及大批布料被暴雨淋湿,基本报废。
共青人前进的每一步总是与艰难、困苦、磨难相伴相随,但共青人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作为武器,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飓风过后,共青人擦去眼角的泪水,重建家园,并且将羽绒厂从板鸭厂分离出来,另立门户,向着做大做强的目标迈进。
蒋仲平带人到处跑码头,闯市场,与广东畜产品进出口公司建立了协作关系,为其来料加工羽毛和水洗绒,年加工量达到 3000 吨。羽绒原料的加工带动了出口羽绒制品的生产,上海、江西、福建、广东畜产公司纷纷向他们订货,到 1979 年,他们年产羽绒制品已达 62.83 万件,基本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为羽绒工业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2 年 5 月,垦殖场党委书记、场长蒋仲平任团长,带领其他 4 位同志组成中国土畜产羽绒产品考察团赴日本三仓贸易株式会社,考察学习羽绒加工和羽绒制品生产技术。在日本考察了 40 天,参观了 8 家羽绒厂。
回来时,他的皮箱里装满了各种羽绒技术资料,却没有带一件紧俏的日本电器。这一年的 11 月,造价 213 万元,高达 7 层,建筑面积 1.2 万平方米的羽绒制品大楼竣工,生产能力达到一天能加工 3000 件羽绒服装,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羽绒厂。
蒋仲平十分重视产品销售,当国内羽绒市场刚起步时他主攻外贸,而当国内市场逐渐热起来之际,他立即转变为既抓外销又重视内销,实行 " 两条腿走路 " 的策略,并提出 " 面向三北 ( 华北、东北、西北 ) ,挤进上海 " 的方针,相继在上海、西安、哈尔滨等地举办羽绒制品博览会。
在上海南京路上,前来购买羽绒服、羽绒被的顾客排起了长龙,日销售额 10 多万元;在西安,顾客挤破了柜台,出现抢购风潮;在沈阳,百货公司干脆专门腾出二楼大厅专销鸭鸭羽绒服,仍然人如潮涌,各地要货的电报如雪片般飞来,蒋仲平在全国掀起了一股 " 羽绒服热 "。其注册商标 " 鸭鸭 " 牌响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从 1983 年开始,他们每年在场内举办一届羽绒制品的交易订货会,第一届订货额 1800 万元,到 1987 年,订货额就突破了 1 个亿。
共青人生产的羽绒服、羽绒被、羽绒枕头等系列制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外贸出口也全线飘红,先后出口到 41 个国家和地区。
" 六五 " 期间共青的羽绒工业产值达 2.6 亿元,实现利税 3760 万元,创汇 8173 万美元。
" 七五 " 期间羽绒工业产值 14.5 亿元,上交利润 7062 万元,出口创汇 1.55 亿美元。
成几何级数增长的共青羽绒工业终于坐上了全国龙头老大的位置,同时也将共青的名字传扬到四面八方。
蒋仲平有着十分敏锐的商业头脑,非常善于捕捉商机。1974 年春,他在南昌参加全国酿酒会议,省副食品公司有人和他闲谈时说到江西不产葡萄酒,每年要从北方调进 6000 多吨,如果江西有家葡萄酒厂,一年可以省下大笔运费。蒋仲平马上想到垦殖场几百亩光秃秃的黄土岗,为什么不能种葡萄,生产葡萄酒呢 ?
有了这念头,会议期间他放弃一切其他活动,跟在北京葡萄酒厂厂长身边,打听个没完。晚上睡在床上,别人进入梦乡了,他还睁着眼在盘算:一亩葡萄园能产 1000 多斤葡萄,两斤葡萄出一斤汁,一斤汁可酿两斤高级葡萄酒。
这一年的秋天,蒋仲平乘车北上,北京的东郊、西郊葡萄酒厂,青岛、烟台的葡萄酒厂都留下他的足迹。通过考察他发现葡萄在我国北方栽种有一千多年历史,但在南方大面积栽种行不行 ? 品质有没有保证 ? 他决定先搞十几亩小葡萄园试验。
他是个雷厉风行的人,说干就干,这年的冬天他就带领十几个小伙子,把一块土洼地改造成 10 亩葡萄园,第二年春,运来康拜尔葡萄苗栽下。蒋仲平又从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请来葡萄专家,签订科技协作合同,由北京植物园提供全面技术支持,走生产与科研相结合的路子。
几年后,垦殖场建起了 6000 亩葡萄园,还发动毗邻的乡村栽种了 1000 多亩葡萄,垦殖场提供种苗和技术,负责回收葡萄,全场年收获优质葡萄 20 多万斤。1983 年,他们开始在原有的共青酒厂内,采用低温发酵工艺,生产全汁葡萄酒。
第二年,他们又与北京葡萄酒厂组建联营公司,通过对葡萄酒酿造技术和配方的不断改进,新品种逐年增加,先后生产出半干白葡萄酒、陈酿的葡萄酒、甜红葡萄酒等系列产品。
葡萄酒年产量从刚开始的 143 吨,到 1990 年时已达 3227 吨。其陈酿的葡萄酒色香味俱佳,获 1987 年全国农垦系统酒类评比第一名、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红葡萄酒在 1988 年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获银质奖。这个酒厂不仅生产葡萄酒,还生产香槟酒、猕猴桃酒、啤酒、白酒和酒精,是共青继羽绒厂之后又一骨干企业。
有人说蒋仲平办企业是手里拿着一个,眼睛盯着一个,脑子里又想着一个。在经营板鸭厂的同时,他又办起了味蛋厂,并且将鸭子外五件 ( 两只鸭翅、两只鸭蹼、鸭舌 ) 和内三件 ( 鸭心、鸭肝、鸭肫 ) 全部腌制包装出口;在办羽绒厂时他综合利用,将羽毛制成羽毛球、羽毛扇、羽毛画,下脚料做成高蛋白羽毛粉饲料,这些产品大部分也提供出口。
1983 年,在与上海经济协作中,蒋仲平又果断拍板 " 借鸡生蛋 ",与上海钢琴厂联合创办乐器厂,引进上海钢琴生产技术和关键材料,在机械厂内新上一条风琴生产线,1984 年生产风琴 3000 架,1985 年生产 4500 架,产品全部由上海文教用品公司经销。不久发展到能生产六种型号的风琴和儿童钢琴,总产量是当时全国的四分之一,成为国内最大的教学用风琴生产专业厂家。
畜牧生产一直是垦殖场传统项目,这一块蒋仲平始终抓住不放。1981 年,投资 250 万元建起了年产十万只蛋鸡的机械化养鸡场;兴建了 26 幢,1.1 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养猪场,可年养猪 5000 头,并被外经贸部确定为瘦肉型猪出口基地,生产的瘦肉型猪直接销往香港市场。
随着经济的发展,共青垦殖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上级也几次将附近的乡村、山场、湖滩划归垦殖场。垦殖场地盘在扩大,企业在增加,人口在增多,于是蒋仲平从 1979 年开始了把场部驻地当成一个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经过五年时间的努力,昔日钉螺为患、野兽出没的不毛之地崛起一座新型的小城镇。从公园式的青年之家到小巧玲珑的街心花园,从住宅小区到必要的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1983 年,垦殖场先后建起了 35 幢职工宿舍楼,全场百分之七十的职工告别了棚户搬进了新居。而创建共青领头人之一的蒋仲平却一直住在旧平房里,老房子低矮潮湿,每到梅雨季节,到处湿得冒水,霉味扑鼻。每次分房时,许多人都劝他搬进新房,但他坚持说:等到全场职工都住进新房,我才最后一个搬家。
蒋仲平在共青是个人人知道的大忙人,每天从早晨七点半一直忙到晚上十一、二点,他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始终处在高速运转状态,带领着共青人不仅从困境中杀出一条血路,而且把共青的事业带入到一个蒸蒸日上,繁花似锦的佳境。
1983 年 12 月 15 日,《江西日报》刊登长篇通讯《创业者的足迹——记德安县共青垦殖场党委书记兼场长蒋仲平》,在江西全省引起很大反响,蒋仲平被誉为改革路上带头人。
1984 年 6 月,他被江西省政府授予 " 企业改革家 " 称号,荣获 " 改革贡献奖 "。
这一年的 10 月,他当选全国先进工作者,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劳模、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并参加了国庆 35 周年庆典活动,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也是这一年的 7 月,蒋仲平升任中共南昌市委副书记,历史把他推上一个更为广阔的大舞台。
其后,他先后担任过南昌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市长,江西省人民政府省长助理、副省长,2003 年起任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在共青采访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提起共青的今天,人人都倍感自豪;提起蒋仲平,人人都赞叹不已,称他是共青的功臣。而今共青城已经走过了 60 余年历程,当年的弱小幼苗长成了参天大树。60 年薪火传承,60 年风雨兼程,60 年披荆斩棘,60 年改天换地,是以蒋仲平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共青人艰苦创业,培育出鄱阳湖畔这颗明珠,并让它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彩。
老一辈革命家为国家人民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让我们一起点
为老人致以崇高敬意!
祝福老先生一路走好!